教育部在12月16日發佈了《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由於《意見》中表示,從2017年開始全國都將開始高考綜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實施語文、數學、外語3門學科全國統考,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學科任選3科的考試成績。因此不少教育領域的從業者以及專家都認為,今後高中很可能將採用“走班制”進行教學。(12月21日《新文化報》)
  高中教育改革,牽動全社會。中國人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以及對考大學謀求前途的理想寄托,使得任何一項事關高中教育的改革都顯得“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當6門學科可以選學選考的措施一公佈,人們馬上聯想到可能將要進行的“走班”制。
  “走班制”其實在西方國家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國外很多初高中都實行“走班制”,因為他們的學制和學科設置,在很早以前就是依照選修和必修的課程體系來進行的,所以不存在什麼不適應或者其他問題,而中國的中學課程教育體系設置大多是沿用了源自前蘇聯的九年義務教育一貫制的固定班級的教學組織形式,所以此次如果“走班制”能夠全面推開,必將對當前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產生極大的影響。
  很多人擔心“走班制”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會“水土不服”,主要是擔心學生們會因此割裂了“教”和“育”的關係,因為傳統的固定班級教學組織方式,有班主任,有班級文化,有固定的任課老師,有作為班集體的榮譽感,一個高中生在三年的班集體生活中能夠和上述教學因子發生諸多的互動和交融,也就是培育各種品質和特質的過程。但是“走班制”因為不是在固定班級上課,學生們更多時候是像大學生選修某一門課程那樣走讀,所以在班集體榮譽感以及和同學之間的交流方面會欠缺一些,這是很多老教師對“走班制”的擔心。
  這些擔心有必要嗎?當然有,但是這些弊端是不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流呢,當然不是,我們首先要明確為什麼要實行走讀制度,因為當前的固定班級的教育方式沒有全面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興趣特長,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走班制” 學習組織方式充分賦予學生主體地位,剋服了傳統的班級授課方式——幾百名學生讀同一本書,上同樣的課,做同樣的練習,忽略學生自身成長中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最大限度地讓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獲得與自己最相適宜的發展環境。
  除了能夠照顧到學生髮展中的差異性,讓偏科的學生也能找到自信,“走班制”還有一個好處是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信心,獲得更多的交際能力,因為是“走班制”,所以勢必要求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必須具備更強的自我管理能力,這其實對於讓他們能早早獨立,進入大學後具備更強的獨立意識是具有極好的鋪墊作用的。從目前已經試點“走班制”的學校和地區來看,“走班制”處於運行平穩的狀態,沒有發生什麼不可控的情況,所以衡量利弊得失之後,我們可以判定,下一步是時候大面積推廣“走班制”了。(何禾)  (原標題:“走班制”利大於弊,勢在必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u97zudb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